傾聽那蓮開的聲音
62.虛空無盡藏

佛法中除了很重視「因果」外,也很重視「因緣」,甚至認為所有東西都是眾緣和合而成,眾緣離散而滅。也許你會問:佛法不是說一切是「空」,怎麼又說緣生緣滅呢?其實「空」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。譬如我們讀書時,若胡思亂想佔滿了整個腦子,書看完了什麼也記不得,因為在你腦中根本就沒有空間來裝這些知識。現在如果你停止胡思亂想,把思考的空間留出來,你讀書時就能記住書本內容,試問:你記住書本內容的「空」,真的空無一物嗎?

「空」看起來是沒有一物的,實際上它可以包含所有「物」,這些「物」在等適當的時候,在等各種因緣合和時生成。就像從一顆大樹的種子,雖然看不到大樹,但種子種到土裏去,我們若給它好的照顧、培育,它就發育成大樹;若把它的水份、陽光成長的因緣隔絕了,它就會枯死。同樣的道理,想要有好的成績就必須用功讀書;想要生活不驚、不怖…,就不要傷害其他生命。

從因到果,中間必經過「緣」,每個當下都是一個「緣起」,都是影響未來「果」的力道。大德有言「福報從廣結善緣中來!」又說「善用當下因緣就是圓滿!」「空」,不是空無一物;「空」,在等我們給它「緣」,是給善緣呢?還是給惡緣?

61.歷事練心結善緣

◎ 所謂「 歷事練心 」,外力無量!拿來考驗行者的修持;行者若能具此體會,於迎送信眾、同參互動之中;於彼此探討義理之際,多體會退讓及尊重所帶來得廣闊相處空間;時時以柔軟心對待所緣;體悟慈悲、智慧之落實,戒除剛強、我執、愚癡等無明;進而將專注力匯集於正道,以為眾生之迷惑引導方向。實證修行,廣結善緣就在「歷事練心」的具體事實中圓成。

 

◎ 共事是考驗的開始;若不懂自我檢視,則是煩惱的開始。若遇有爭執,所共之事擺第一,一切以大局為重,放下自是他非之習性,時時檢視自己起心動念誠實與否?能靜下來傾聽別人說什麼?開口出聲之前,先思考是否有傷人之意?處事時,以寬廣的角度思考彼此立場的差異,最終則以期事情圓滿為唯一考量。

60.讀經讀「心」經

◎ 讀佛經如果只是當文字研讀,如果不能深化為內證,終究與佛道不能相應…;如果不是道器,即使擁有世間最高學識又如何!無視六根勾結六識之現實,何必跑到天涯海角去追求佛法,而不見自性寶!把每一個現象用佛法來看待,不是改現象,是改心,心轉境自轉。

 

◎ 「經外讀經猶如入海數沙,終日數他寶,自身無分文。」

學佛者如果能放下我執、我見,必能造福人類…,期待每一位學有專長的專家學者們,都能從自心善下功夫,傾聽自心聲音,與自己對話。尤其面對行無常、法無我的變化,慈悲攝受眾生的初心是不可動搖;入眾無礙時當努力學會智取善巧,提防不小心掉入意識分別,或偏離平等攝受。

 

◎ 一位證悟空性的修行者,就好比:雁過寒潭,雁去而潭無影;風來疏竹,風去而竹無聲。在他的意識中,是不會留下痕跡的。

但是由於他的慈悲,不忍眾生苦;為了圓滿他的菩提大願,成熟眾生、莊嚴佛國土,雖然說不可說、不可寫,但在此一慈悲的驅動力下,還是說了、還是寫了。

就如同佛陀,他在經典上也常提到不可說、不可說…;但是,他終究還是為我們留下了這麼多的法藏、真理;我們因此才有跡可循,才得以追尋佛陀的腳步,才能踏上古仙人道究竟離三界五濁。

 

59.每個當下都有因果

◎ 覺察每個當下,每一個當下都有因果,都要去覺察。

雖說山河大地都是利生器具,但在利用時是用甚麼樣的心?

都說「將此身心奉塵剎」,願意將此身奉獻給一切有情無情了,何況只是四大假合之物的此身,更應以之為器具,利益每一個當下的業緣;凡夫、聖者都是在當下的業緣中成就的。在面對一切有情無情,與之互動的當下,都要去覺察,是起惡念或善念?每個當下的惡念、善念都有因果。起善念則步入古仙人道,成就聖道;起惡念則是為三惡道鋪路。

 

◎ 「因、緣、果、報」彼此之間雖然稍微有些不一樣,但卻是環環相扣成一體;現在「果」是未來的「因」,而現在果的「因」早就預埋在過去的「果」裡。

「罪由心起將心懺,心若滅時罪亦亡。」我們所造的一切業障、善惡種種,都是「一切唯心所造」、「實相無相」;既然「唯心所造」、「實相無相」,那「因果」到底有沒有相?

因果本身是實相法,當然是無相的!但是它安立、存在於我們凡夫日常務實的生活境界裏、五欲六塵的種種慾望裡;所以在追求體悟「實相無相」的過程當中,還是要從「相」上面去解悟。也就是說,「因果」雖然沒有實性可得、是無相的、無自性的,但它的作用卻存在於我們六根緣六塵,六識造作的生活裡,所以還是要替它安立一個名相。

 

◎ 「懺悔得清淨」,懺悔若等被發現、被指出才去懺悔;那就像洗澡,昨天雖然洗了,但今天又髒了又要洗。所以即便沒被發現,也要時時自我檢視、慚愧懺悔、莊嚴自心。

「三千威儀、八萬細行」不是用來等人家讚美的;煩惱垢重的我們,在每天「歷緣對境」的「人我互動」中,其起心動念豈只「三千」、「八萬」數得!一個「所緣境」,只是一個「外境」!我們卻常常不經意地在情緒上波動、自尋煩惱!

「真心懺悔」要從「所緣境」開始,當自己心中觸到一個不如法的念頭,自己也覺察到了,就要馬上起慚愧心。而每個當下不斷地對自己呼喚、提醒、時時勤拂拭,雖然還只是在擦拭「粗」煩惱;但日積月累,我們的「我執」煩惱就會慢慢瓦解。

58.總我、別我

「師父,少病少惱否?」是啊!我昨天是胃不舒服,但今天胃沒事了;可是頭卻開始痛了…。從它們之間的變換,你會看到痛本身就是一個無常;「痛」是這樣,「毀謗」是這樣,「讚嘆」是這樣,一切「八風」都是這樣!從這些「無常」的現象慢慢去體會,「無我」於焉出現。

佛說「無我」,無非是要淨除我們認知的錯誤,我們的積非成是、顛倒夢想。曠劫以來我們把無常當永恒,把無我當作有「我」,殊不知這個「我」、「總我」其實是由很多「別我」臨時拼湊組成的。《心經》就是要把這個組合拆開?所以《心經》說: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無色、身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無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一路「無」到底。這樣一個被我們當作完整實有的「總我」,其實他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組合,可以像零件一樣,一層層、一件件剖開。

一個修行人面對任何所緣境,當下若能將每個現象背後的緣起給瓦解、拆開,他就會看到攤在眼前的原來只是一堆零件、一串因緣條件…!它們只是當下中性的存在,而且是生滅的!這時我們就會讚嘆他能夠觀「緣起」,羨慕他悟入「空性」!

57.聞鐘聲,煩惱輕…

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每天在身邊繞!每天醒來最先來報到的是哪一塵相?晚上睡前最後離開的又是哪一相?「六塵」的相是不是包括了一切相?有哪一相不攝在六塵內?

「六根」對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六塵,「色」塵是我們平常最容易看到、最容易感覺到的;但眼睛看不到後面的東西;看不到上面、下面的東西,眼睛能看到的色只有前面一個方向。而耳朵能聽十方的聲音,聲音可以被聽到、被感覺到但看不到;看不到東西偏偏又最容易讓我們起最大的煩惱。

當耳朵相應到的聲音讓我們產生煩惱了!這時,不妨來個深呼吸,讓自己靜下來:我的耳根有沒長出煩惱?這個聲塵可得不可得?為什麼《扣鐘偈》上面要說「聞鐘聲,煩惱輕…」?

56.緣起性空

無常是世尊告訴我們的課題之一,無論是諸法無我,或是諸行無常,都是在講「空性」。至於要如何了解空性的真諦?我們一定要從具體的事物上去解悟,亦即從「有」上面去了解;離開了具體存在的一切事物,我們是不可能認識「空」。

要瞭解「空」就必須認識「緣起」,「空」與「緣起」其實是表裡一如;因為「空」,所以才能容納一切「萬有」;而「萬有」來自「緣起」,所以最後還是「空」了!至於「緣起有」的「空性」要如何照見?要用「般若」去照見!般若如眼目、般若如明燈,眼睛可以看見一切現像,就像明燈可以照破一切黑暗。

般若翻譯成智慧有點勉強,「實相」堪可比!實相無相好比虛空,虛空裡沒有任何障礙物。當你體會到實相時,你的心中就像虛空沒有障礙物;所謂心中沒有障礙物,並不是說心中從此不再有障礙物了!而是因為我們一眼就看見它的無常性,所以在面對這些緣起生滅的東西時,不會去佔有、執著;反而是用更積極、坦然、瀟灑、更無罣礙的心迎接上去。

55.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

我常跟義工們說「要常常檢視自已的起心動念,自他兩利是甚麼?在義工作務中如不能以無我的心,又如何能做莊嚴的奉獻工作呢?開悟佛法不一定是在佛書上,而是要撩起衣袖彎下筋骨走入人群,從群眾互動中才能真正體悟「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」的亙古真理;能體悟《三法印》的真理,就像心中點著一盞明燈,幫我們照開冥黯的無明煩惱。」

再說,我們爲什麼會有那麼多煩惱?就是太捨不得放下自我,時時保護著那個「我」,再用那個「我」來取著外境養出妄想煩惱。

在經典中,佛陀告訴我們-當我們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的「生理」現象,取著色,聲、香、味、觸的「物理」現象時,就會產生「心理」的種種妄想雜念、種種無明煩惱,然後淪落無止盡的輪迴。大海中一定有海浪,海浪是因水而有海浪,海浪是因風而起海浪,不管海浪再如何的波濤洶湧,水終究還是水,它是不變的、不動的,會動的是外緣的「風」。

我們心中常在、不變的清淨佛性,就好比是「水」如如不變、如如不動,但我們卻放縱六根追逐六塵,不捨停歇的受取外境的各種狂亂、貪婪、幻妄…,造作出一次又一次的輪迴,一期輪迴一個樣貌,永遠在輪子上迴轉…!

我常告訴二眾弟子「只要你回去能夠把自家六根門口的垃圾一點一點的掃乾淨,你就不會隨便只為了一件小事,就在那邊起了煩惱心!」當我們願意把幻妄的東西丟還給幻妄…,本來就不變、不動的光明、清淨自性,不用你找祂自然會出現。

54.願皆飽滿捨慳貪

望著外面的世界,好一片亮麗!但為什麼就是飛不出去?太固執了!我們老是執著自我,鎖死在那個「我」裡面,處處以「我」為全視界;處處以「我」為中心,總不願意給自已後退一步,轉個身再往前跨。

再回頭看看我們的內心世界,常常認為這個東西應該這樣!那個東西要那樣!無論這樣或那樣都有一個固著的「我」在裡面。等到跳到另一個角度,再回過頭來看時,發現怎麼不一樣了!而原先死守不放的那個角落,說穿了就是一個叫「我執」的東西在障礙,如果換個角度就不一樣,這叫「無我」、「無常」。

至於,為何我們總是捨不得「我執、法執」?就是犯了這個「貪」字。「願皆飽滿捨慳貪」!如果把它改成願皆飽滿捨「餓鬼」,可能比較給人警惕的作用。我們會下餓鬼道,就是因為慳貪!貪在那個「諸法是我」、「諸行是常」上面。人與人之間會有那麼多是非煩惱,原因在跳不出那個「我」,而跳不出的原因,是因為「怕」!怕「我」不見了!事實上,如果不能跳出那個「我」,就算是逃到天邊海角去,還是會有屬於那邊的「緣」來障礙。

我們都嚮往修行解脫的輕安、自在,但為什麼我們總是被那麼多的人情、世故;那麼多的喜、怒、哀、樂;那麼多的稱、譏、毀、譽;那麼多的色、聲、香、味來牽絆?我們到底想要佔有什麼?想要抓住什麼?兩手攤開看一看,有勇氣的話就赤裸裸的面對自已吧!不要怕痛!血淋淋的解剖自已、檢視自己,然後「難捨能捨向前方」,就是這樣而已!

53.放下

很多人都在講「放下」,但是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,又有幾個人真能做到「放下」呢?我們的這顆心,經常被那些莫須有的迷惑給包圍而不知。看到什麼比較漂亮的東西、聽到甚麼比較悅耳的聲音、或是聞到香噴噴的、嚐到好滋滋的味道、想到什麼比較滿意的事情…,就是想要擁有想要來享受一下。當然囉!這是人性嘛!好像很有道理!其實,也只是一種弱點、一種本能上的反應而已!

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環境裡,假使處處縱容自己的欲望為所欲為:看到好看的,就想多看一下;聽到好聽的,就想多聽一些;看到有價值的、貴重的東西,就想要擁有它…。這麼一來,久而久之,我們「五官」就會失去自由,就會成為「心」的奴隸;我們的「六根」,我們的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頭、身體、意念受這些慾望的影響,就會看不清楚事情的真像;就會粗糙的對待所緣;就會只看到、只覺受到一些表相、一些幻想!到最後,陷入不能知足的痛苦當中還習以為常而不知。

在平常的生活中,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煩惱讓我們的內心感到動盪不安?就是因為我們太容易放縱自己的「六根」往外去攀取與它們相應的六種污垢(六塵)。如果有人問要怎麼修行才能沒煩惱?我會告訴他:只要你隨時回去返照,把你六根門口的垃圾清乾淨;把六根上面的黏膠洗乾淨,煩惱自然就不會堆積上來、不會黏著上來…!當然也就沒有煩惱了!

52.佛菩薩的威儀

◎ 地藏菩薩今日來此五濁惡世度化眾生,他不畏世間的骯髒、眾生的殘忍與暴力;以他修得那麼高的境界來說,我們可能不認為他也會受苦,而忘了他曾經吃過多少苦?

我們來想想:他跟我們一樣都是從凡夫起步,都是在剛強眾生中廣集資糧;此情此境走過來,沒有捷徑,祂無量劫以來,一直都是這樣走過來的。

 

◎ 供在殿堂的每一尊佛、菩薩、護法,都是一份莊嚴、圓滿的教育題材,祂們不是只用來膜拜,更應該是用來讓我們感動的;而感動來自莊嚴的威儀。每一位佛弟子務必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的能量;相信自己當下就有不可思議的力量,就看是否捨得釋放出來。唯有把自己空掉,才能包容一切,才能感動自己;唯有 感動得了自己,才能感動別人

 

◎《普門品》裡說「侍多千億佛」,又說「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佛」,最後出現持地菩薩。「持」者持之不放;「地」者平等以待。「世尊妙相具,我今重問彼」,無盡意菩薩開口問第二次之前,先回頭讚嘆世尊,用一個「具」字涵括所有的「妙相」功德。

《普門品》教我們如何養成習慣給人讚嘆,當下就是在修「口業」,這就是落實讀經到生活中。

51.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

◎ 「人身難得今已得;佛法難聞今已聞」。這期生命一定要實證!要釋放悲智、平等,就必須先放下「我執」,遠離「名利」;不讓三毒侵蝕慧命,就必須超然物外;證一不離多,踏實生活,從中感動一切……。

讓我們共同來許一個願:願走入佛的心,唯有佛的心才能得到安全、和祥、自在的心,否則盡未來際生生世世輪迴六道中。

 

◎ 人間處處皆問題,但唯有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;也唯有在人間出生為人才有能力有因緣消除問題,所以沒理由拒絕問題。一切生死輪迴皆在人間造成,所以要在人間消除生死輪迴;所以不要逃避問題,既然發菩提心就要勇於承擔。

 

◎ 生命總是不可預期,有些事情似乎很遠,又似乎瞬間浮現在眼前。人類災難持續發生乃根據末法說,眼看人類共業一天天出現水災、海嘯、山崩…,真是層出不盡不一而止。而在災區現場每每見有救難人員忙送乾糧、衣服,但究竟能解決多少問題?最基本的吃、睡、沐浴、廁所都不是救援者所能替代。今日你我有乾淨住處,有資生俱足的生活,當心存感恩,並且時時切念:莫讓不利悲心淨念者擾亂正念;當妄念現前時當捨則捨,讓感恩常住心中,努力自我轉化、提升。

 

◎ 慧命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掌中,別人只能給你提醒;就像照顧植物,勤於澆水、施肥,也要植物本身有生機。慧命要能活起來,要靠我們自己;尤其容不得那個要命的自我意識心。既然為了了生死,為了出離生死!我們的那個自我意識、自我執著、自我感官、自我中心的那些自我執著,一定非得要去個乾乾淨淨;假設沒有辦法把它丟個乾乾淨淨,絕對成就不了道業,這點是絕對可以肯定的!

 

◎ 一期生命,如果只是在過日子,只是讓日子一天天過去,就是讓你擁有全世界;全世界的所有的物質都送給你,你又能怎樣?又能柰何得了「無常」的平等公約?看破了,什麼東西都沒有!

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我們每個人都要如此這般的去反觀自己,刺激自己的慈悲心,讓它不斷的跳出來;該喜捨的、該奉獻的都勇敢的把它拋開去!慧命自然每天都會有所成長。

南投縣名間鄉萬丹村山腳巷74-2號

Tel:049-2233667

Fax:049-2233881

Design by BLC

搜尋
聯絡我們
Language